逛書店就像上餐廳,菜色總有重覆的新書,但整體環境跟舊書的菜色,往往才是一間書店的靈魂。
在還不會騎單車的小時候,我會穿一雙好走的鞋,走半小時多的路到市中心的書店看一整個下午的書,人情味還很濃的那時鄉下,隔幾個周末沒去,老闆還會招呼說小朋友你好久沒來啦之類。在小小的書店裡,看完成套金庸、倪匡和皇冠舊時一系列翻譯小說、散文,讀完整個下午,飽餐一頓那樣心滿意足的愉快走回家。彼時宜蘭鄉下馬路的單車比汽車多,並沒有空氣汙染這回事,傍晚的風涼爽中帶著午后剛曬完陽光的暖意,把腦子裡塞得滿滿的文字吹在身後,小小的我會得開心的哼著自己編的歌,啦啦啦走完長長的路。
現時台北知名的書店,商業行為和流行時尚已經和書本身結合得太緊密,已經很少在走進書店時產生熟悉的放鬆感,那種回到老地方的幸福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展示感,書本在展示、音樂在展示,四週會結合最流行的3C硬體、最時尚的設計產品,空氣濃濃流動的氛圍裡是人們展示的表情,光鮮的衣著。身處其中,像在一個大大的水族箱游動,而我需要的只是幾本好看的書,總覺得空間實在太大,似個迷宮,新書太多,十本書裡有五本是無趣的,舊書太雜,又並不需想要花那麼多時間去過濾。
就行銷角度來說,是成功的;就純粹的書迷而言,真是令人厭倦。
寧可去政大書城,新舊書一律打七九折,經濟實惠。上次還找到巴掌大的宋明話本和戲曲故事,那麼精采的故事情節,足可打沉坊間所有言情小說,用來做隨身小書不知多麼討喜,一小本100盛惠大洋。新書也有村上春樹寫JAZZ,對於音樂百分百門外漢的我翻來也覺得文字動人。書櫃之間窄窄通道,幾張椅子全坐滿讀者,大家聚精會神眼睛不會亂瞟到旁人身上,專心致志進攻眼前文字,多麼愜意!
很久以前去過水準書局,隱身在巷弄之中,更是全然書堆的調子,在那裡書完全沒有「展示」的功能,非常功能性的找愛書。附近有些不錯的咖啡廳,也適合挑完書後,坐下來休息一下喝杯茶,讀個幾章再走。
就渡過了一個美好的下午。